生態環境部將開展汛期污染強度排名
經歷了“十三五”黑臭水體治理攻堅戰,旱季的問題基本解決了,接下來就該輪到雨季了。
近日,生態環境部印發《關于開展汛期污染強度分析推動解決突出水環境問題的通知》,要求各地因地制宜開展汛期污染強度監測分析。
根據這些監測分析的數據,生態環境部將定期公布汛期污染強度前50名國控斷面及其責任地區清單。
對于清單上的突出問題,生態環境部將按照《水生態環境問題發現和推動解決工作機制(試行)》的有關要求,實施清單管理、跟蹤督辦、逐一銷號。
同時,生態環境部還要求,各地要堅決依法查處各類借汛期排污的違法違規行為,并向社會公開。
1.生態環境部將開展汛期污染強度排名
2月21日,生態環境部公眾號發布文章《生態環境部指導各地開展汛期污染強度分析 推動解決突出水環境問題》,公布了即將開展汛期污染治理的消息。
之所以出臺這一文件,是因為經過了幾年努力,全國水環境質量已經明顯改善。但部分地區的面源污染逐步上升為主要矛盾,一些地方旱季“藏污納垢”、雨季“零存整取”等問題突出。
汛期污染如何治理?首先是要摸清底數。生態環境部要求,各地要開展汛期污染強度分析。
所謂“汛期污染強度”,是指某斷面汛期首要污染物濃度與考核目標濃度限值的比值,它主要反映監測斷面汛期污染程度與水質目標之間的差距,有利于精準識別平時水環境質量較好、汛期污染物濃度大幅上升的情形,分清相關行政區域面源污染防治責任。
這里邊的“汛期”,涵蓋了河流一年中有規律發生洪水的時期以及河水上漲至回落到某一水位的時段。
如何監測?生態環境部要求,各地要從實際出發,以汛期水質劣于Ⅴ類河流斷面、劣于Ⅲ類飲用水水源地斷面等為重點,選取高錳酸鹽指數、氨氮、總磷或其他便于監測的特征指標,因地制宜開展汛期污染強度監測分析。
也就是說,重點監測對象是劣Ⅴ類河流斷面,以及劣于Ⅲ類的飲用水水源地。重點指標是高錳酸鹽指數、氨氮和總磷。
在具體工作開展上,已經建有水質自動監測站的國控斷面,要充分利用自動監測數據,識別汛期首要污染因子及其最大污染濃度,開展汛期污染強度分析。
還沒建有水質自動監測站的國控斷面,參考手工監測數據進行分析。
對于省控及以下斷面,則可以參照國控斷面的做法開展監測分析。
這意味著,無論是國控斷面還是省控斷面,自動站還是手工站,都要開展監測。
基于這些監測數據,生態環境部將定期公布汛期污染強度前50名國控斷面及其責任地區清單。
對于清單上面的突出問題,生態環境部將按照《水生態環境問題發現和推動解決工作機制(試行)》的有關要求,實施清單管理、跟蹤督辦、逐一銷號。
同時,生態環境部還在治理方面提出3項要求:
1、鼓勵各地探索將汛期污染強度納入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有效推動上下游協同治理;
2、對汛期污染強度高、城鄉面源污染防治相對落后的地區,督促指導當地認真組織溯源排查,扎實整治城鄉面源污染;
3、對各類借汛期排污的違法違規行為,堅決依法查處并向社會公開。
簡單總結一下,對于汛期污染,第一步是監測,第二步是治理。
其中重要的一個抓手,就是“汛期污染強度前50名國控斷面排名”。
基于這一排名,突出問題會“掛牌督辦”,違法排污要向社會公開,強度高的地方可能還要對強度低的地方進行流域橫向生態補償。
像是安徽、浙江兩省的新安江流域補償,動輒涉及資金幾億元,估計誰也不想因此而增加補償費用吧。
從歷史經驗上看,污染物質量排名一直是生態環境部的一個重要抓手,此前的“地表水質量排名”和“全國城市空氣質量指數排名”兩大排名,在治理水污染和空氣污染的過程中都曾經發揮過重要的作用。
文章鏈接:環保在線 https://www.hbzhan.com/news/detail/147209.html